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

為什麼在雲端的世代我們不需要硬碟

Chrome OS 高層 Sundar Pichai 親自射殺 GDrive 項目,稱文件是 90 年代的產物
 這是今天在Google Reader的谷奧RSS看到的一則新聞,事實上也不算是新聞了,內容是這樣的:Google曾經花費一年多的時間研究類似Dropbox這類的雲端儲存服務,叫做「GDrive」,所以Sundar Pichai親自去找了Bradley Horowitz,當時研發GDrive的負責人說:「我覺得我們根本不需要GDrive。文件檔這東西是90年代的產物,我認為人們根本不需要文件了。人們需要的事情是將訊息放置到雲端,像是使用Google Docs的時候,人們根本沒有文件檔的概念,只是在線上編輯他們需要的內容。」,最後Sundar Pichai贏得了勝利,GDrive這樣產品在還沒問世前就消聲匿跡了。




這則新聞其實很值得探討的,人們使用電腦的方式在改變了,在以前,我們習慣把一堆又一堆的檔案,通通塞進我們的硬碟裡,不管是什麼檔案格式,「mp3, avi, 3gp, mkv, docx, doc, ptt, key, pages, mov, wmv, ....」,最後就人們的資訊就變得亂七八糟,每次重灌電腦,都必須慣個十幾種軟體,他們才有辦法任意的開啟自己的檔案。

文件的世代

看一下下面這張圖:



儲存在電腦裡的資訊的確變得非常的雜亂,什麼檔案都有,這是這個世代資訊爆炸的結果,形形色色的軟體、作業系統,造就了檔案格式的多樣化,當然,不一樣的檔案格式有不一樣的好處,有可能是壓縮率高,也可能是影像清晰,但是想想看這些不同的Features,對一般的使用者來說有什麼差別?答案很明顯的是:沒差別。

使用者只想要輕鬆的使用電腦,打開電腦->點擊檔案->享受資訊科技帶來的便利性,但現在並非如此,為了看一個網路上下載的rmvb檔,我必須上網去抓一個好大的Realplayer或是kmplayer,要等下載、安裝完,還不論這個使用者是否搞清楚他抓下來的軟體要怎麼用,這太囉哩八唆了!

雲端的世代

在現在雲端的世代,我們習慣(或許也還沒習慣)什麼事情都在網路上做,Web Application百家爭鳴,YouTube, Google Docs, Facebook, Google Calendar, KKBOX....形形色色的Web Application佔據了我們生活的重心,只要透過一個良好的網頁瀏覽器,我們只需一個連結,生活就從黑白變彩色,不用安裝任何多餘的應用程式,不一定要在一台配備i7或是多核心的個人電腦上,手機、電視或是任何你想到可以上網的裝置,都可以享受這些資源,有一件事情大家或許沒注意到,我們的資訊就在不知不覺中被「整理」了一番:我們的影片,就是放在YouTube,不管什麼格式,事實上也只會變成一個格式;我們的文件,就是變成Google Docs專屬的格式放在Google Docs上;我們的音樂也會變成一個格式,放在雲端,讓我們想聽的時候就可以聽。



結論

其實雲端運算的概念也並非只是「把運算、儲存的核心由本地轉移到網際網路、資料中心上」這麼簡單,在資訊的整理上雲端運算也是一個重要的概念,科技的宗旨就是要讓人類生活便利,雲端運算不只縮減大家硬體上的差距,也大幅增加了每個人使用電腦的權利,在未來,我相信作業系統的概念在家用電腦上也會被拋棄,而是回覆原本終端機的概念,每個人的裝置只負責輸出影像和接受使用者輸入,但絕對不是退步,是新世代的開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